沪剧是上海开埠之后,随着上海城市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而迅速兴起的本地剧种。它最早起源于吴淞江、黄浦江一带的田头山歌,在之后的两百多年间,先后经历了花鼓戏、本地滩簧、申曲等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唱腔流派和艺术风格,并于20世纪40年代被正式定名为“沪剧”。
沪剧舞台群星璀璨、流派纷呈,唱腔婉转甜美、乡韵浓郁。一代又一代沪剧艺术家留下了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和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于日前正式出版了《沪剧流派唱腔大典》,总结和梳理了沪剧在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之间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果。这套专辑共有22张CD,以时间为线索,分为四大班社时期、沪剧的繁荣与创新时期和沪剧发展的新时期三个篇章,挖掘中唱版库珍贵录音版本,整理收录包括施春轩、王雅琴、王筱新、石筱英、邵滨孙、解洪元、丁是娥、杨飞飞、赵春芳、王盘声、马莉莉、茅善玉、陈瑜等30位沪剧名家的209个经典唱段。另附有阐述沪剧历史,介绍经典剧目及名家风格的翔实文案及唱词本,以此展示沪剧不朽的艺术魅力,保护和传承沪剧艺术留下的珍贵遗产。
《沪剧流派唱腔大典》封面
沪剧从发轫之时起,就有着反映现实生活的传统。从田头山歌到花鼓戏,早期沪剧剧目从现实中寻找素材,以“说新闻、唱新闻”的形式演绎编排、创造发展,反映着清末市郊乡镇的生活面貌和世俗风情,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进入上海市区后,沪剧为适应新的市民审美需求,编演了大量时装戏,被称为“西装旗袍戏”。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20世纪50年代初,沪剧西装旗袍戏剧目不下250出,约占所有传统沪剧剧目的一半。西装旗袍戏的兴盛促进了沪剧剧场艺术和流派唱腔的形成,带来了沪剧的繁荣与兴旺,也使其成为为数不多的擅演现代戏的剧种之一。西装旗袍戏吸收借鉴了现代话剧、电影的艺术手法,从社会新闻、文学作品和中外电影中捕捉题材,进行改编,生动展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都市生活风貌。其中涌现的一批经典剧目如《碧落黄泉》《叛逆的女性》《啼笑因缘》《雷雨》等,不仅延续了沪剧本有的现实主义传统,更提升了沪剧的文化地位和历史价值,为沪剧的“海派化”奠定了稳健基础。
沪剧《雷雨》剧照
左起:解洪元饰周朴园,王盘声饰周萍,石筱英饰鲁妈,邵滨孙饰鲁大海
沪剧《叛逆的女性》剧照
左起:石筱英饰徐纫秋,邵滨孙饰周民伟
新中国成立后,沪剧艺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沪剧演出团体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努力表现新时代、新人物,在现代戏编演上取得耀眼成就和突破。1952年,上海沪剧团携根据小说《登记》改编的《罗汉钱》和加工剧目《白毛女》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两出大戏双双获奖。此后,《母亲》《星星之火》《芦荡火种》《红灯记》等大量反映革命、建设题材的剧目在沪剧舞台上接连打响,剧中塑造的各种英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沪剧再次发挥了自己擅长反映现代生活的优势,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迅速找准了位置,遂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剧种。
《红灯记》剧照
左起:凌爱珍饰李母,袁滨忠饰李玉和,韩玉敏饰铁梅
改革开放后,沪剧艺术浴火重生,继续保持创演现代戏、反映上海人文风貌的传统,陆续推出《一个明星的遭遇》《张志新之死》《姐妹俩》《东方女性》《明月照母心》等一大批广受好评的新剧目。这些新戏题材广阔、创作手法丰富、紧紧围绕现实生活。不少剧目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由《一个明星的遭遇》改编成的《璇子》以及根据同名沪剧改编的《东方女性》《牛仔女》《明月照母心》等还先后在全国性电视剧评选中获奖。沪剧艺术为新时期海派文化的开拓和升华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月照母心》剧照
陈瑜饰金晓晖
沪剧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它坚持歌颂民间故事,演绎群众生活,展现社会风貌。它从城市生活中汲取养料并进行艺术加工,以写实、抒情的手法来抒发群众的呼声,这曾是也将一直成为它蓬勃生命力的来源。回顾沪剧两百多年来的发展历史,它始终紧跟时代节奏、贴近现实生活,以比其他任何剧种都更加开放、更加善于创新的海派精神,在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同时,从不失去自己的灵魂,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自身鲜明的艺术风格,遂成为上海的文化旗帜、海派文化的璀璨明珠。